close

IMG_1223.JPG

從東日本大地震即將八週年,東北一直是一個讓人參雜著複雜心情的字眼。



當時還在念碩班的時候,坐在實驗室裡頭,地震兩點四十六分開始,

三點之後不斷整個網路,電視,有形無形的媒介只播放著同樣的一件事:




       在日本宮城縣外海一百三十公里處,發生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新聞台的空拍畫面播著,平時湛藍清澈的海水頓時間變成陌生又讓人不禁皺起眉頭的灰黑,

散發著一股不祥彷彿讓人窒息的氣息,席捲了北從青森,南到茨城六百公里的海岸線。

 

在新聞不斷看到釜石港的海嘯,氣仙沼的大火,南三陸的町役所,陸前高田市的十一個指定避難所有十個淹沒,

沿海的東日本JR常磐線,離仙台莫約一小時車程的新地站離海岸線不過五十公尺,整個車站被海嘯沖毀,

受災最嚴重的宮城縣沿海地區,至今還有許多JR線路尚未回復營運。

 

而在災後東北沿岸的大大小小鄉鎮,原本就面臨一定程度人口老化。

在震後跑到其他地區避難,年輕人直接在該地發展,即使清理完海嘯肆虐後的殘骸,

那些地區反而面臨比震前更嚴重的人口流失,缺乏新血注入,讓重建之路更顯漫長。


末日,廢墟,時光停滯,在過去幾年福島核電廠周圍相關報導,總是脫離不了這些字,離日常生活光譜越遠的字詞,越能激起自己的獵奇心。




 

我想去福島。


只是在那之前,對於這次事件腦袋完全沒概念,

大概知道在福島,福島在東北,應該是在東京北邊,但是到仙台了沒,誒,不知道。

 

在不斷搜尋相關資料才瞭解到,福島又大致分成三區,濱通就是太平洋沿岸,中通是幾大城市,郡山,福島等等,

更靠新潟的則是會津地區

才知道原來福島核電廠事故指的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南邊十幾公里的第二核電廠在因為發電機組放在海拔稍微高了五六公尺的地方,

度過海嘯襲擊。

而福島第一核電廠因為一到四號機組的緊急發電機放在海拔五公尺處,面對高達十五公尺的海嘯在第一時間就喪失功能,

東電緊急從外地調派備援發電機組與燃料,因為地震導致連外道路狀況不佳,出現了土壤液化,跟當初演習環境條件有所落差,出現了許多當時不曾有的狀況,

地震引發一連串的事件導致了系統性失效,過去認定的多種救援手段在當下環境條件惡劣,效果不如預期,一環扣一環,最終導致了第七級核能事故。


為了給大家大概了解整個事件,時間軸如下:

 

2011年3/11:
   PM 2:46 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0的地震

   PM 3:27 第一波海嘯到達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

   PM 3:35 第二波海嘯到達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

   PM 7:00 TEPCO 東電發表原子力緊急事態宣言

   PM 8:50 半徑兩公里內居民撤離

   PM 9:23 內閣總理大臣發布指令 半徑三公里內居民撤離,三到十公里內在屋內退避

2011年 3/12 :
    AM 5:44 半徑三到十公里內居民撤離

    PM 3:36 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機傳出爆炸聲
    PM 6:25 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二十公里內居民撤離

2011年 3/14 :
    

    AM 11:00 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機發生氫爆

2011年 3/15 :
    

   AM 6:10 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機發生氫爆

   AM 9:00 福島第一核電廠大門測出12mSv/h

2011年 3/16 :

   AM 5:45 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機發生火災

2011年 4/22 :
   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二十公里內列為警戒區域

 

 

2014年 4/1:
    第一個位於半徑二十公里內警戒區域的田村市,避難指示解除

2014年 10/1:
    位於半徑二十公里內的川內村,避難指示解除

2015年 9/5:
    位於半徑二十公里內的楢葉町,避難指示解除

2016年 7/12:
    位於半徑二十公里內的南相馬市,避難指示解除

2017年 4/1:
    位於半徑十公里內的浪江町,富岡町,避難指示解除

 


從最初開始的二十公里疏散圈,現在已經縮小到雙葉町跟大熊町還有難以除污的山區是歸還困難區。



有助於網路資訊,即使在毫無頭緒的狀況之下,大概可以勾勒出周邊的行程。

目前(2018),JR常磐線只剩三個站未開通,從南到北分別為,夜之森,大野與雙葉,除了夜之森小了點,大野站與雙葉站都是稍有規模的車站。



從いわき市能搭JR到富岡轉接駁巴士到浪江,再搭JR一路到仙台,不過班次相當少,上下班時段稍微密集一點,其餘約一個小時一班,

打開google map稍微把路線拉一拉,打算前一天從大洗搭到いわき市,隔天再搭最早的JR前往富岡,當天再回いわき搭巴士到會津若松接著隔天去只見線。

 



但就在出發前一個月已經都把飯店訂好的時候,偶然在找到一篇新聞,福島當地有提供少數旅客行程的單位,Real Fukushima,頓時間眼睛為之一亮。

與福島縣政府,申請許可,帶你進去管制區,如果有科研需求,還可以帶你進福島第一核電廠,像是偶然在沙灘裡頭挖到珍珠,頓時間行程大改,

把會津若松拉到前一天,變成JR PASS搭到飽,先是從水戶搭常陸特急到上野,上野再轉新幹線到郡山,郡山轉磐越西線到會津若松,

隔天更是從只見回道會津若松再回郡山,郡山新幹線到仙台再轉兩個小時的常磐線到小高站,好不容易在會津若松訂到的割烹旅館也要說掰掰。




時間快轉到12/23當天,下午一點從會津宮下出發,先搭只見線回會津若松,接著往郡山的磐越西線,再從郡山搭新幹線往仙台轉常磐線,

路上再拿了一個仙台的加熱牛舌便當,搭上常磐線。

IMG_0482.JPG

一過了離仙台的幾站,旅客就明顯變少了,路上的幾站放眼望去更是只看得見零星路燈跟住宅,

後來才發現因為JR常磐線在東日本大震災,沿海車站受損嚴重,乾脆直接把一小段路線搬的更內陸一些

。

 

即使事先知道,仙台出發應該最遠能抵達浪江,但是這班車在南相馬市的原之町站換車,正當有點不解為何不直接開到通行終點浪江,

IMG_0474.JPG

 

IMG_0475.JPG

原之町車站外頭,還算有點熱鬧。

IMG_0477.JPG

 

看到從浪江方向而來的JR抵達月台,似乎可以理解了。

車輛有點舊,跟剛剛嶄新的車廂不一樣,雖然一樣乾淨但是整體看起來大概就是老了二十年的感覺,

是因為開到福島第一核電廠周圍的JR,會讓其他乘客搭了有疑慮嗎?

IMG_20181223_192718.jpg



原本就有聽說進入這一區的車輛會特別安排,沒想到連三四站JR都要換車,到從仙台出發到原之町的乘客就很少了,要繼續往南的人只剩兩三個。

後來查了時刻表發現並沒有,每天從浪江出發的頭尾班都是直達仙台。

IMG_0479.JPG

 

小高站。

IMG_0481.JPG

今天要下榻民宿的所在地小高不過兩站而已,小高是一個迷你的無人站,因為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二十公里警戒區內,在311隔天凌晨全數居民全部撤離。

而隨著除染作業進度達成,從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不管制人員進出但禁止夜宿,小高在五年之後的2016年才從解除避難指令,至今大概只有原先8%的居民回到小高。


一出小高站就看到民宿主人穿著厚厚的酒紅色棉襖出來迎接,看起來就像是前五分鐘還在暖桌裡頭看著電視,剛剛才走出來的樣子,心裡不禁讚嘆,真的是很有日本冬天的感覺。



民宿主人同時是明天行程的嚮導,平さん,民宿不過離小高站幾十公尺的距離,邊走回民宿邊聊,閒話家常。

平さん說我運氣很好,今天晚上他們有一個聖誕餐會。

在避難指令解除後,回到小高的居民並不多,所以有回來的感情就比較好,凝聚成了一個小小的社區組織,為復興小高盡份心力。

為了慰勞大家一年來的辛勞,在年末舉辦的一個聖誕餐會,就剛剛好在我到的這晚。


 


餐會在隔壁的雙葉屋旅館,最先回來的阿公阿嬤跟一些大叔,一位旅遊記者,與會還有兩位在いわき市教英文的加拿大人跟紐西蘭人,更有一位旅居日本十幾年的波蘭人,成員相當的多元。

吃得超豐盛,生魚片,松葉蟹腳,海膽,鮭魚卵什麼東西都有,最後還有抽禮物。

只意思意思的收了一千圓餐費,便宜到自己感覺良心不安,而且什麼事情都沒做,就給人家來混吃混喝實在不好意思。


IMG_20181223_220313.jpg

 

吃吃喝喝聊天到十一點,跟平さん確定一下隔天早餐的時間就趕緊去睡,今天早上五點就起床還要我續攤到半夜,整個人搖搖欲墜。

 

早餐昨天那兩位英文教師也住民宿,邊吃早餐邊閒聊,當然是英文,昨天整個餐會席間只有我一個日文不達標,其他與會的非日本人都能講日文。

說要學日文說了十幾年,至今還是只停留在五十音。



 

在吃早餐前就走出去晃晃。

 

小高車站前。

IMG_0492.JPG

昨天聚會的雙葉屋旅館。

IMG_0494.JPG

小高站。

IMG_0491.JPG

 

早餐是美式brunch,培根香腸炒蛋跟沙拉,配上咖啡,感覺平さん再跟我介紹當地食材有點謹慎,

不過我自己是覺得當地居民都吃了為啥我不能吃,不過多想個幾秒鐘,一個民宿主人看過的住客千百種,其中會有人對於福島食材有所疑慮也不是太意外。




P_20181224_084123.jpg

 

在行程開始之前,平さん會先介紹整個行程的概觀,當然包含福島第一核電廠怎麼從地震,海嘯到爐心融解,事發當時的輻射量分布圖以及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

因為吹的是東南風,所以輻射物質吹向西北邊,至今西北邊因為山區除染作業困難,進度不及沿海一帶,

另外拿出輻射劑量表,所有參與行程的成員(雖然今天只有我一個)要隨身攜帶,整個行程的輻射曝射量大概是4~5uSv,大概是一張胸部X光的曝射量,搭飛機橫跨太平洋的曝射量還比這個更高一些。

IMG_20181224_103405.jpg




其實也挺好奇的,問了問平さん為什麼會成立這個組織來跑這樣的行程,平さん說她也不是當地人,在震災之後因緣際會參與的NGO來到當地,

而在結束NGO的工作之後跟福島縣政府職員佐佐木先生與另外一個人,三人一起創立這個組織。

 

而且因為與福島縣政府的關係,可以合法申請許可證進入管制區內,一旦有了這種公開管道,人們想要進去管制區內調查,研究或者像我一樣單純想滿足好奇心,

就再也不必自己偷偷翻進管制區內,帶出什麼污染土或者居民的財產都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在南相馬小高避難指令解除後,就開始經營起民宿,很認真的弄了許多福島當地的桐木傢俱。




今天因為只有我一個,所以就開600cc的輕型車,坐在副駕駛座,還要帶兩台單眼跟相機包實在不是什麼好受的事,開習慣美國車,坐在這種車廂實在有點憋屈。

今天晴天不過風很大,感覺像是五六級風,平さん說這就是東北的冬天,看起來天氣很好但是風刮的特別厲害。

 

除染作業。

IMG_0506.JPG

加了油之後就往南走,平さん的手機開啟一個APP,是可以跟Safecast匹配,看看當下的即時輻射量,就直接擺在中控臺上方。

IMG_0508.JPG

 

一路往南先往浪江的海邊開去,從國道6號左轉往海岸的方向走去,可以看到施工車輛特別的多。

IMG_0513.JPG

 

過沒幾分鐘,偌大的防波提映入眼簾,莫約四層樓高的水泥巨物橫亙在前,這是當地四百公里防波提計畫的一部份。

IMG_0516.JPG


那麼大的防波提反而讓人有種不現實的感覺,放眼望去都是嶄新且灰白相間,整齊劃一的幾何構造,讓我覺得像是某某現代博物館。



IMG_0538.JPG

遠方的煙囪就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忍不住嚥了口水。

IMG_1167.JPG


車子就隨意的停在路旁,平さん開始說起這一帶的狀況,當初這片一望無際的荒原,原本是浪江請戶地區,一個日本到處可見的,與世無爭的鄉下漁港,大約有上千戶人家。

至今只剩下你看得到的幾間建築。

IMG_1166.JPG

 

IMG_0535.JPG

 

接著就帶我到一間平房旁邊,依稀可以見當時海嘯的威力,鋼筋水泥的建築在那巨大的能量之前,只能祈求老天爺今天看歪偶然放過而倖免,眼前鋼筋水泥的牆被海嘯直接掰成彎的。

IMG_0521.JPG

注意兒童通過,雖然這邊看起來一片荒蕪,但原本可以有上千戶人家住這的。

IMG_0522.JPG

海嘯的威力。

IMG_0523.JPG

放在這邊七年都還沒被拿走的藥酒。

IMG_0525.JPG

民宅的廚房。

IMG_0527.JPG

被海嘯沖得稀巴爛的天花板。

IMG_0528.JPG

周遭的土壤在海水鹽化之後,能活下來的只剩抗鹽化能力強的植物。

IMG_1184.JPG

高一點的樹即使在海嘯當時沒被沖斷,也無法在鹽化的土壤當中生存下來,全都死光光了,可以見到稀稀疏疏的幾片白化的樹林。

IMG_1171.JPG

車速忽然慢了下來,平さん指了指左手邊,東倒西歪的墓碑,因為墓碑太重,即使被沖倒也沖不了多遠,在後來絕大部分都被找了回來。


接下來車開到請戶漁港旁,雖然沒什麼人,但是漁船狀況被保養的都很好,應該都還有在日常使用。

IMG_0530.JPG

IMG_0532.JPG

 

IMG_1168.JPG

不過平さん說到,這邊還不允許在沿岸捕魚,即使捕了也是要送實驗室量測輻射值,我覺得對於當地漁民而言,還挺氣餒的。



接著上了車,來到更南邊一點的請戶小學校。

IMG_0556.JPG

IMG_0543.JPG

IMG_0545.JPG

IMG_1175.JPG

IMG_0551.JPG

IMG_0553.JPG

 

平さん要我看上頭的時鐘,上頭的時間還留著311當天下午三點三十八分,福島縣浪江町,第二波海嘯來襲的那一刻。

IMG_1179.JPG

 

外頭世界往前走了即將八年,當時請戶小學的小六生,現在也都已經在唸大學了,這時鐘還是停留在那一瞬間。



雖然陳腔濫調,但是生平第一次看到時間活生生的被凍結了快八年,讓我瞬間震驚到只能發出喔喔喔喔的聲音,

大概就是芭蕉看到松島,因為太震撼,而只能留下 “松島呀,松島啊松島”這種俳句的感覺。

 



這裡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只有四公里之遙,但是因為風向的關係,輻射污染不是太嚴重,比起在同樣半徑圈的其他地區,算是最早脫離的一塊。

 



311當天是許多學校的結業式,平さん說宮城縣有釜石小學校,全員生還,在福島縣,多虧平常疏散演習跟校長還有老師的指揮,這間小學的77名學生全都撤到後方兩公里處的高地。

平さん指了指,要我注意禮堂上方的窗戶,我抬頭一看,還可見當時海嘯淹沒的痕跡,就烙在圖中窗戶的高度。

IMG_0555.JPG

 

平さん說了,這邊當時是十二公尺的海嘯,不過整個小學的結構還相當完整,蓋得挺扎實的,另帶一提,當時的校長,至今還為了這間學校復校東奔西跑,值得為她致上敬意。

IMG_1183.JPG

接著就上車開往後方兩公里的高地,在震災之後,浪江町役所找了一塊高地作為町營墓地,將海邊祖先的墳墓搬到這來,而這高地也是當初請戶小學77名學生全員撤離所在地,

成功躲過一劫。

IMG_0558.JPG

IMG_0559.JPG

 

只是當時嘗試開車離開的居民,就塞在眼前這條通往國道六號的道路,動彈不得 就是剛剛我們開過來的那條馬路,

白色大卡車行經的這條道路。 原本心想有車能逃得更遠,反而因此被海嘯捲走,無人倖免。

IMG_0561.JPG

我在想,當時請戶小學的小學生們,就在眼前看到大人們這樣被海嘯捲走, 也許是打從出生就認識的鄰居,

一定很害怕吧,沒有人知道這邊夠不夠高, 後面會不會有更高的海嘯?

 

停車場一旁面對海一側有一塊黑色的慰靈碑,上頭刻著在東日本大震災去世所有人的名字,大多是浪江町居民,

至今還有三十幾人行蹤不明,有一小塊寫著雙葉町,上頭是兩位警察的名字,也許是當時過來幫忙疏散車流但不得而知。

天氣很好,風有點大,只是昔日的海岸線被陌生的水泥塊遮住,面對大自然只剩這種辦法了嗎?

IMG_0563.JPG

 

請戶小學校。

IMG_1185.JPG

接下來往國道六號的方向開去。

IMG_0565.JPG

IMG_0566.JPG

沿路封閉的加油站。

IMG_0568.JPG

 

停在國道六號上的某間商店前,這裡原本是土產店,但是在震災之後,也不會有人來這邊買伴手禮了。

IMG_0573.JPG

轉身變成收集了在這地區整理環境時,撿到的私人物品通通放在這邊,由當地的志願居民來營運,每天從早開到晚,只是希望這些東西有朝一日,能歸還到物主手上。

 

大多都是日常物品,有些書法跟字畫,相片大頭貼玩具,布娃娃也不少,小熊維尼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多,絕大部分都可以看到浸水的痕跡,還有一個雙葉高校1994年打進夏季甲子園的紀念旗幟。

 




我越看越好奇,明明許多物品上頭都寫著名字,怎麼沒來領?就算沒來領,大概也找得到人,為什麼還那麼多東西留在這?

忽然職業病上身,腦海就在想著該怎麼搞個project把這些東西通知物主來領,正當我回頭問平さん,為什麼這麼多有名字的東西還物主還沒來領時,

平さん一說這地方還不是很多人知道,

 

或者是

 

『 Trauma,讓他們不想回到這裡觸景傷情。』

 

喔~也,也是呢,不過忽然覺得

正因為有這行程,讓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想法。


到了浪江町役所旁邊的組合屋搭起的臨時商店街まち・なみ・まるしぇ,讓回到浪江町的原居民回到這邊可以打理日常生活,剪頭髮洗衣服都可以。

 

浪江町役所。

IMG_0575.JPG

 

臨時商店街まち・なみ・まるしぇ

IMG_0576.JPG

除了可以吃到許多家常料理,還有浪江引以為傲的B級美食,好想買個幾包浪江燒麵太國,但是在大洗就把背包空間用光了,已經裝不下拉!

IMG_0577.JPG

雜貨店,底下賣的是可以帶回家煮的炒麵。

IMG_0578.JPG

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浪江燒麵太國。

IMG_0579.JPG

歡迎回家,故鄉浪江町。

浪江町東邊在一年半之前才解除避難指示,至今大約只有八百人也是4%的人回到浪江,西邊還在紅色的歸還困難區。

IMG_0581.JPG

 

原本打算在這邊吃個飯,但是還不太餓就繼續跑行程了,而浪江也是常磐線的通行終點之一,再往南需要搭接駁巴士到富岡,

而中間三站,雙葉,大野,夜之森都還在歸還困難區,預計一兩年內,常磐線全線開通但是不停這三站。

 

從浪江町役所一出來就是國道六號,往南沒一公里就是歸還困難區域。

目前國道六號與常磐自動車道是來往仙台跟茨城的主要道路,但僅限四輪通行,行人不用說,自行車跟機車也無法通行,只能繞道福島阿武隈地區。



 

旁邊開始有人站崗,標語也越來越多,路上每隔一段就可以看到一樣的標語。

除了日文還有英文告示牌說路上不得停留,道路上方的輻射偵測值從正常值開始慢慢往上跳到0.8,氣氛開始不由得緊張了起來。

 

快門速度太快會拍成這樣。

IMG_1395.JPG

歸還困難區的輻射值。

IMG_1209.JPG

 

IMG_1188.JPG

 

IMG_1191.JPG

 

IMG_1192.JPG

IMG_1193.JPG

越加密集的告示牌,鐵柵欄封閉沿路所有你能停下的餐廳,商店,住家的入口。

IMG_0582.JPG

 

IMG_0587.JPG

IMG_0588.JPG

但是偶爾可見這種營運中的加油站,畢竟這裡工程車輛人員還是不少。

IMG_0591.JPG

IMG_0593.JPG

IMG_0596.JPG

柏青哥店也很多。

IMG_0597.JPG

IMG_0598.JPG

IMG_0601.JPG

IMG_0606.JPG

IMG_0608.JPG

歸還困難區是指年輻射劑量在20mv以上,如果以一年8000小時來算,曝射劑量大概是2.5uSv/h,一般人一年大概3mv左右,在核能相關設施工作的人員,一年曝射劑量上限是10mv,全世界有些地區不知道為什麼,天然背景輻射就是硬生生的高了不只一截,高原地區的輻射也比較強。



沿路上,過去這些餐廳,拉麵店,壽司店,柏青哥,保齡球館都是開給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員工休閒娛樂,解決三餐的地方,相當的密集,約有五千名員工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

 

福島第一核電廠就在兩公里外。

IMG_1214.JPG

這一帶是只能通過不能停車,這張圖,但還是看得到有人刻意停車下來,人跑下車與這個路標合照,我問平さん說這樣也可以嗎?平さん無奈的笑了笑。

IMG_1223.JPG

 

IMG_1233.JPG

平さん在往大熊町的檢查哨口停了下來,拿著我的護照跟他的駕照還有當初申請的許可,進入這些歸還困難區的所有路口都有檢查哨,難以想像這樣的成本要多高。

IMG_0612.JPG

不過氣氛沒想像中的肅殺,檢查哨的大叔仔細地對了對人員跟證件,互相有禮貌的說了您辛苦了,就進去了。

一轉進沒多久,可以看到黑色大型太空袋在一旁堆的一層樓高,這些都是除染作業完成後的輻射廢土,刨除表面一定深度的土壤。

IMG_0620.JPG

這些除染土的處理讓人相當頭大,日本政府想把它拿來作為基礎建設的用土,類似道路底下拿來填地基,但是受到反對聲浪不小,目前不了了之。

最後是打算在國道六號往東一側設置三十年掩埋場,為什麼三十年,因為銫137的半衰期是三十年,可謂時間會沖淡一切。

 

右前方的熊町小學校,裡頭還能看到地震發生該刻,四散各處的書包,拖鞋等等。

IMG_0622.JPG

大熊町與雙葉町居民一年有二十次可以回家園整理,大概一個月一兩次的頻率。

IMG_0625.JPG

三十年廢土放置場的場址。

IMG_0629.JPG

 

IMG_1238.JPG

越往東邊的海岸開去。

IMG_0632.JPG

鹿島工務店可是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福島第一核電廠內,可以看見 日本所有大型建築公司或者重工業或多或少都有出力。

IMG_0636.JPG

歸還困難區到處可見的黑色太空袋。

IMG_0637.JPG

這種數值已經不是日常數值了,CPM是每分鐘偵測到的粒子。

IMG_0640.JPG

前方的煙囪就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內。

IMG_0641.JPG


開了沒多久,停在核電廠南方五百公尺的魚塭,平さん下車前事先跟我打預防針,說這邊是這整趟輻射值最高的地方,看了看手機,2uSv/h,感覺還好。

IMG_0645.JPG

IMG_0646.JPG

IMG_0649.JPG

IMG_0652.JPG

IMG_0653.JPG

這邊在災前是作為溫水養殖的漁業研究所,不過到這邊的海嘯高達15公尺,看到建築被破壞的程度,請戶地區看到的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想想天氣那麼好,海浪聲又如此清爽,實在難以想像那麼平靜的海水在當天把鋼筋水泥的建築掰彎成這種程度,好不現實,如果你跟我說這牆是被哥吉拉掰的,我還覺得比較可信點。

IMG_0654.JPG

我土木專長的朋友看到這張圖,說日本人綁鋼筋的密度綁的跟釘書針一樣,你真該看看當年921那些房子的鋼筋跟這差多少。


IMG_0657.JPG

TEPCO WILL LAST FOR 1000 YEARS,意味不明。

IMG_0659.JPG

海嘯直接的慘狀,福島第一核電廠一到四號機組的緊急柴油發電機放在海拔更低的地方,命運可想而知。

IMG_0660.JPG

也因為這帶相較於其他地方,實在沒有迫於清理的需要,斷垣殘壁,一片傾頹。

IMG_0661.JPG

IMG_0662.JPG

這張圖超肥,比其他張圖佔了兩倍的空間所以讓大家看看。

IMG_0666.JPG

輻射量是3uSv/h,大概高了30倍。

平さん稍稍跟我科普了一下,一般在測量輻射值是以地面上一公尺,但如果你放到地面上會變高,然後平さん把safecast放在草叢裡。

IMG_0668.JPG

輻射值飆升。

IMG_0670.JPG

越來越高。

IMG_0672.JPG

輻射值馬上飆升到20uSv/h,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刨除表層土壤除染的原因,不過一旦把Safecast放在柏油路上,輻射值就降回3uSv/h。

IMG_0673.JPG

平さん說這地的所有權已經不是大熊町,我忘了說是被日本政府還是東電買走了,也是整個歸還困難區最後才會被整理的地方。

IMG_0676.JPG

IMG_0683.JPG






IMG_1251.JPG

接著平さん開車載我去了一個小山丘上,這邊原本是大熊町老人照護中心。

 

在核電廠西方約兩公里處,照護中心人員包含工作人員在避難宣布隔天被公車接走,當時工作人員的車至今還留在原地。

IMG_0723.JPG

IMG_0700.JPG

IMG_0707.JPG

直接可以眺望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一到六號機組

從圖右邊分別為四三二一號機組,中間是五六號機組,左邊灰色的建築是管制中心。

IMG_0688.JPG

天氣很好,如果一切都沒發生,就是個東北的冬天日常。

IMG_0690.JPG

工作人員的車,但比想像中的乾淨許多,除了輪胎看起來沒氣。

IMG_0698.JPG

急於疏散,凌亂的室內。

IMG_0702.JPG

沒來得及被取走的拐杖。

IMG_0708.JPG

辦公室。

IMG_0709.JPG

院方的公務車。

IMG_0716.JPG

七年前的自動販賣機。

IMG_0718.JPG

IMG_0720.JPG

 

從左到右是一到四號機組,那些藍色的大水槽儲放著帶有輻射的重水,還無法處理。

下方的民宅,許多居民決定由大熊町方幫忙拆除,再也不打算回來,怪手就在我們眼前拆除起民宅。

IMG_1275.JPG

裡頭的行事曆跟日曆都還停留在2011年3月。



IMG_1301.JPG

IMG_1290.JPG

IMG_1296.JPG

等等等等,你們不支持東北樂天金鷹嗎?

IMG_1303.JPG

平さん開始講起當時撤離的狀況,這一區在311晚上九點就發布避難指令,但也是到隔天早上才撤離到周圍的田村市,後來四散在福島各區,甚至到了奧會津地區。

 

過去建立的社會秩序,災難發生當時,地方政府應有條有理的引導居民避難,發放碘片,警察指揮疏散交通,醫生護士拯救病人,核電廠員工依照過去的訓練啟動備援機制。


在太大的災害之下,生物生存的本能遠優於自己的社會職責,無法期待所有人乖乖扮演這些角色,

最終都回歸到我是人,我要活下來,我跟我家人要活下來。


對於在如此巨大的災難之下,這老人照護中心的員工還能保持理性成功疏散離核電廠僅有三公里遠的養老中心,說是英雄也不為過吧。

這山丘可以直接眺望到福島第一核電廠一到六號機組,一到四號機在大熊町內,五六號機在雙葉町內,每一號爐上頭的掩體都不一樣。

IMG_1267.JPG

圓拱的是三號機,右邊是四號機,一二號機長得一樣。

IMG_1271.JPG


在地震發生當時,四五六號爐停機,一號二號三號通通發生爐心融解,一三四號發生氫爆,不過停機的四號爐因為管線與三號機共通壓力灌到四號機而發生氫爆。

(這邊跟當年的說法有出入,2011年初步消息是四號爐在燃料池溫度過高導致氫爆,但後來東電的調查說是三號機的氫氣經由共通管線跑到四號機的機組內)。

 

五號爐因為設計相同,在事故之後報廢,移除燃料棒後,被當作移除三號機燃料棒的參考,不過一二三號爐受損過於嚴重,也是在六年之後才找到第一個融化的燃料棒。

而照片中那些大型水槽都是拿來存放污染廢水,總共有一百萬噸,即使有去除核種的淨水裝置,但還是存放在場內。

所有人都知道取得信任的速度遠不及失去信任的速度,更別說隨意排放到海裡,對於福島縣政府花了幾年的心血取得日本其他縣市甚至世界各地的信任,

更可能毀於一旦,一放到海裡,過去幾年那些農水產品的檢驗可都白費了。

 


到大熊町街上之前,會經過廢土處理廠,可燃的送到焚化廠,剩下的爐渣與不可燃的廢土通通填到三十年掩埋場裡頭。

IMG_0727.JPG

IMG_0728.JPG

原本在來這裡之前會有一種一片死寂的想像,雖然當地居住人口是0,但是車流量出乎意料的高,大多是工作人員的交通車或者除染作業的大卡車,

連紅綠燈也是照常運作,等紅燈同時,我們就停在一台除染作業卡車後方,車尾貼著,加油!東北,車斗載著除染作業的廢土。

IMG_0735.JPG

這些工作人員,復興東北是日常的身體力行,不只是口號而已。


 

這鏡子也太乾淨。

IMG_1304.JPG

 

IMG_0741.JPG


大熊町原本是一個東北到處可見的鄉下漁村,直到當年計畫在雙葉與大熊町蓋核電廠,人口才慢慢上升,說來真是諷刺,

正因為核電廠帶來了工作,核電廠員工有食衣住行的需求,也在這裡落地生根,兩三代建立了家園,最後卻因為核電廠被迫離開。

IMG_1305.JPG

轉進民宅與商業街,瞬間就沒車了。

IMG_0745.JPG

大自然慢慢取代人類離開後的舞台。

IMG_0753.JPG

地震影響其實不大。

IMG_0756.JPG

 



大熊町原為大野町與熊町村合併,各取一字為大熊町,而大野車站就是大熊町主要的車站,這車站的規模還不算小,大概也是因為旁邊有核電廠的員工,較常磐線上濱通其他車站的規模大了不少,

常磐線雙線區段,列車可以在此交會。

IMG_0763.JPG

一旁看起來很高級的旅館。

IMG_0764.JPG

IMG_0765.JPG

在過沒多久就要被拆掉了。

IMG_0766.JPG

IMG_0767.JPG

大熊町在312凌晨6點發布半徑十公里內撤離,居民除了每年二十次可以回家園整理以外,

街道上瀰漫著一股荒廢許久的樣子,在一旁的報社還能看到312當天早上的福島民友日報,在312凌晨,大熊町的撤離命令發布之後,再也沒機會被送出去,至今還留在原地任憑風吹日曬。



IMG_0772.JPG

IMG_0774.JPG

 

IMG_0778.JPG

在離開大熊町車站前,平さん忽然把車停下來,要我往右邊看,仔細一看,才發現有隻野豬屋簷底下喝水。

IMG_1330.JPG

 

IMG_1334.JPG

IMG_1373.JPG

IMG_1364.JPG

IMG_1359.JPG

車子開過去的時候就躲到防火巷中間,後來才發現野豬是從破掉的門窗當中,跑到屋子室內住了起來,比較好笑的是,它躲的那間房子剛好是一家肉舖。

平さん也說居民常常抱怨回家的時候一股野獸的味道。人類離開了幾年,山上的野豬跑下來,不過平さん說了,這邊過不久就要整片被拆掉,也許一年之後回來就不見了。

甚至傳出野豬攻擊返家居民,但因為還在歸還困難區,民營業者也不會願意來處理。

 




我們就在那邊大眼瞪小眼瞪了五分鐘,才離開,放這隻豬在街上喝水。

IMG_0785.JPG

IMG_0786.JPG

接著跑去大熊食堂附近,平さん跟我介紹,這一區都是TEPCO的員工住宅,食堂也是開放給東電的員工為主。

IMG_0787.JPG

另外有一些接駁巴士來往核電廠內與員工住宅,單身赴任居多。

除了大野站附近,其餘地方車流還是不少。

平さん指著一旁農田的太陽能板,福島縣希望在2040年可以達成100%再生能源,所以到處都插著太陽能板,只是那些當地世代務農的居民來說,回到這裡,會覺得跟離開前的家園有點陌生吧。

IMG_0792.JPG

到這邊已經下午兩點多,平さん帶我去夜之森車站前面看長達2.2公里的櫻花隧道,昔日的櫻花季這邊都有十幾萬人的照訪。

可能因為我剛剛在車上一直講,平さん想說我難得有機會來這邊就帶我跑這個額外的行程。

IMG_0793.JPG

從管制區外還得進管制區一次。

IMG_0795.JPG

 

IMG_0798.JPG

IMG_0800.JPG



不過冬天什麼都看不到,櫻花季來應該很美,夜之森車站更小,就是一個無人站的規模。(2019年1月拆除)

周遭除染作業即將完成,櫻花季節來這,地方政府特地開放這一管制區,讓民眾可以回到這裡賞花,相當漂亮。

夜之森車站位於富岡町內,再往南一站就是富岡站,富岡到浪江這段常磐線預計在2020年能全線通車,隔著鐵道外就是非管制區,也能看到車來車往。

IMG_0801.JPG

IMG_0802.JPG

IMG_0803.JPG

IMG_0804.JPG

 

IMG_0811.JPG

 

IMG_0816.JPG

IMG_0818.JPG

IMG_1382.JPG




再過一年就是東京奧運,說是奧運棒球,將在福島縣舉行,所以日本政府花相當大的心力希望能在2020年之前達成東北復興的階段性目標,

而預計在三四年,大熊町跟雙葉町就能從歸還困難區除名,這種時光凍結的景色,到時候大概也不復見了。




 

回程沿著國道六號回小高,有一小段五六百公尺,可見一些被鐵柵欄封起來的民宅。

IMG_0824.JPG

IMG_0828.JPG

 

IMG_0830.JPG

柏青哥店。

IMG_0831.JPG

更多的餐廳。

IMG_0834.JPG

 

IMG_0835.JPG

大熊町。

IMG_1394.JPG

福島的米。

IMG_1391.JPG

回程的路上就是東聊西聊,聊聊為什麼安排這樣的行程,有沒有被要求跑過一些其他難以達成的地方。

平さん說因為跟大熊町關係比較好,所以主要在進出大熊町。

怎麼訂價的,我稍微算算,整趟行程早上十點出發三點回來,五個小時只收5000日幣還要開車,根本是血汗勞工。

平さん感覺被我的幽默感點到,笑得很開心說對,因為今天只有我一個人,不過就反問我不然你覺得多少錢比較合理,對我來說,沒有其他任何管道可以進入,

收個兩萬日幣我也覺得很合理拉,對一般人大概八千一萬日圓之間吧。


IMG_1388.JPG



心裡的問題很多,但僅限兩人只能用彼此非母語的語言溝通,對話有時候都在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詞來形容下結束。

對於這個行程自己的感覺是,他們提供一個相對中性的管道來給外人有機會一探這片土地的現狀,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帶你走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點。

地震,海嘯與核能的複合性災害如何在這塊毫不起眼的東北鄉下刻下如此深刻的痕跡。



 

因為這個行程了解到往後東電與政府與居民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內會怎麼發展,

即使在解除避難指令後,年輕的家庭在外頭落地生根,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後,即使從小長大的家園回的去了,你願意回去嗎?

平さん這麼問。

對於一個跑到美國工作的台灣人而言,我只能點點頭,打從心底深表認同,換生活圈是一件門檻頗高的Life event,僅靠家鄉避難解除的拉力不足,

更沒有離開現有生活圈的推力,所以回到家鄉的大多還是一些退休的老人居多。



但令人更無奈的是,無論日本或者是台灣,藉著福島核災發揮的有心人士太多,正反雙方抓著同一件事卻是南轅北轍的解讀,無視於當地居民的努力跟內心掙扎,對於他們無疑是二次傷害。

當地居民在避難解除之後,還是很努力的讓家園重回正軌,並沒有像人們說的,這片土地沒救了,

就跟黑色旅人裡頭那些帶著預設立場的橋段一樣,在餐館看著端上來的餐點擺出一副嫌惡的臉,對他們毫無幫助,只是在試圖傷害當地居民而已。


 

『 這件事情不該被忘記,被忘記居民的努力就白費了。』平さん說道。


幾年過去,許多大大小小的衝突抗爭在這塊土地上發生,”原子能 光明未來的能源”,原本有一塊招牌掛在雙葉町中心街外頭,是1988年一位小學生的作品,

在311幾年後,雙葉町想編列預算將這塊招牌取下,反而遭到當時那位小學生作者的反對,認為這招牌應該列為負面遺產,雙葉町想摘下只是企圖掩蓋事實,但最後還是被摘下。

 




並沒有因為日本政府宣佈避難解除,這地區在一瞬間就重回過去的光景,也沒有因為人們還沒回到這片土地,就直說這地方沒希望了。

因為東京的用電需求,把核電廠放在東北鄉下漁村旁,有人因為核電廠的工作而來,因為核電廠事故而離開,離開之際,他會怎麼想?他該恨核電廠嗎?


回到民宿的時候,將外套口袋的輻射計量表拿出來,大概是2uSv,比原本預想的還低。

IMG_20181224_151027.jpg

平さん感覺很餓,煮了一碗蕎麥麵,秀了這次的路線,每秒記錄著當時的輻射量,越黃的地方輻射量越高,也就是福島核電廠南方那個漁業研究所。

IMG_20181224_161658.jpg

 

IMG_0837.JPG

小高站外頭的燈飾。

IMG_0839.JPG

 

IMG_0841.JPG

IMG_0842.JPG

預計搭下午五點的JR回仙台,在離開的時候,這社區的人把聖誕餐會的裝飾搬到小高站內,幾個人架起梯子就開始佈置起來,相當的溫馨。

IMG_0843.JPG

 

IMG_20181224_162953.jpg

IMG_20181223_192718.jpg

互相道別上了JR,還要在原之町轉次車才會到仙台。



IMG_0844.JPG

 

走出仙台站往回一看,看著熙來人往的天橋上,吃著利久的牛舌套餐,喝著毛豆奶昔。

IMG_0845.JPG

 

不過就兩小時的距離,卻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bluebluelan 的頭像
    bluebluebluelan

    請問那個~ 還有人在寫部落格嗎?

    blueblueblue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