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大湊警備府聖地巡禮完之後,搭上JR巴士直達陸奧市的交通轉運站
看起來真不像日本,鮮少看到如此古早味的交通轉運站,裡頭的人也是阿公阿嬤居多。
車子雖然舊,但是外表保持的狀況都還很良好。
要往大間崎,得搭佐井線在大間崎下車,得搭上一個小時四十分鐘不是很短。
遊客不多,只有兩三個看起來遊客樣的。
接下來就是風塵僕僕的漫長搭車時間,對於遊客,眼睛盯著外頭的風景倒不是很無聊,反正什麼都很新奇。
在這邊會停稍微久一點,雖然天寒地凍,計程車還是在一旁等著有沒有客人上門。
中間經過的下風呂溫泉,算是一路唯二會有遊客停留的地方,就看著一對情侶在此下車,剩下唯一的遊客就是我了。
在大間崎東繞西繞,山路裡頭拐來拐去,總算到了大間崎。
本州最北之地,以一本釣黑鮪魚聞名,在築地拍賣創紀錄的通通都是大間崎黑鮪魚,過沒多久,2019年1月,第一隻黑鮪魚在東京以三億日幣賣出,相當誇張的數字。
相當自豪,連廁所的牌子都是黑鮪魚。
冬天基本上能關的全關了,只剩一間土產店跟一間餐廳開著。
能關的都關。
相當傳統的土產店。
看了實在有點心酸,真的有這連絡橋,也不知道會出現在津輕半島還是下北半島,也只有兩端的小村莊在推動。
黑鮪魚販賣機。
觀光案內所。
標上日本各地的極點。
本州最北!
象徵著以魚線跟黑鮪魚搏鬥的一本釣石雕,五級風還有零下的溫度,直接被風吹真的撐不到一分鐘。
什麼小說。
唯一開著的土產店,進去避風,也買了一堆奇怪的東西,最想買的是黑鮪魚睡袋,但是好大。
人們就是下車下來拍個照,受不了就馬上回車上了。
沒在唬爛這邊風真的很大,遠方的山頭就是北海道,其實要來大間崎,從函館搭一個半小時渡輪比從青森過來快,青森就算自己開車也要三個小時。
既然到大間崎了,絕對不能沒吃黑鮪魚啊,不過只剩一間店,也沒什麼好挑的。
而且在大間吃黑鮪魚不會自己砸鍋吧。
滿屋子都是大間黑鮪魚的標誌,上頭記載漁船跟重量。
滿屋子黑鮪魚的怨靈啊。
菜單也是簡單粗暴,不過挺失望的,還以為能點到一碗一萬円,蓋滿大腹黑鮪魚豪華黑鮪魚蓋飯,價位真是平易近人。
想都不用想,老闆娘給我菜單上頭最貴的。
雖然是下午四點,除了我以外,還有一家四口進來吃。
尼抗抗尼抗抗,這油花!赤身,中腹,大腹,但據大間的漁夫說,大間最好吃的反而是赤身,唯有一本釣才能避免黑鮪魚過度掙扎,體溫上升破壞肉質。
不知真假,吃不出來也可以跟人家炫耀說我吃過大間黑鮪魚啦,那個真的是不是你隨便找個地方吃得到的,你真的要專程去吃吃看!
反正怎麼唬爛別人也不會跑到大間來吃,死無對證。
吃完其實有一種衝動就是去大間市區吃,不過看了一下交通時刻表,好像不允許我這麼做,不然就只剩末班車能回下北。
你看班次多少。
等車來就是回程啦,為了吃個黑鮪魚早上搭最早的車到陸奧橫濱玩clannad聖地巡禮,再來去大湊,再花一個小時四十分鐘車程跑來大間崎,吃完黑鮪魚就回家。
下北公車不是每班都會到下北車站,好像有些會只停陸奧市的轉運站。
忽然想到川端康成的雪國。
雖然大湊線最底是大湊,但下北半島同時也是本州最北的車站,更早還有往大畑的鐵路不過早已經廢線。
不過因為大湊當年是日本重要的海軍基地,這裡還是挺熱鬧的。
如果夏天還能去恐山,通靈王跟神眉常常提到的日本三大靈場之一。
大湊線從大湊到野邊地是JR營運,野邊地到青森是青之森鐵路。
遙遠的兩個小時車程。
在陸奧橫濱站上來了很多東南亞的外勞,估計是週末放風準備去市區玩吧,日本少子化真的嚴重,這種鄉下青年人力嚴重不足。
在野邊地要轉車,再搭五十分鐘回青森。
回到青森一進房間洗完澡就是查一查晚餐能吃啥,實在對昨天八戶海鮮中心的和牛念念不忘,又想吃點當季的青森名產。
看菜單不知道要點啥,點了一杯很弱的烏龍茶。
先是上了小菜,要了碗白飯。
其實就很下飯了光是這個。
阿幹,來青森就是要吃扇貝阿不然要幹麻。
因為晚上九點來,只剩一些續攤的上班族在包廂,一個人就坐這空蕩蕩。
點了一個當季的鱈魚雜煮,還要丟一塊燒燙的石頭丟進去霹哩啪啦的滾。
喝了幾口身體都暖了起來,冬天吃這個超讚。
念念不忘的和牛,不過這個就還好,勉強叫做青森風味的卡拉帕丘,旁邊的薑末有畫龍點睛的功能。
外頭有三個捏不他燈籠,標榜進來全青森的名產都吃得到,入口很小,有種跑進茶屋吃飯的感覺。
本通往車站反方向走去,過了沒有騎樓的商店街之後馬上就會看到。
吃飽就回飯店拉,在雪地走路沒三分鐘鞋子就全濕了。